FDI的进入是刺激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还是使得本土企业过分依赖外国的技术从而丧失了自主创新的能力?目前还是一个颇具有争议的问题。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装备制造业已纳入我国经济振兴规划,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促进我国成为装备制造业强国、进而振兴我国经济的根本途径。本文收集整理了1996~2007年装备制造业的科技统计数据,分析FDI对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发现FDI是制约其自主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问题的提出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决定一国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保持自主地位的关键因素和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和军事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将装备制造业作为单独门类列入九大行业振兴规划,于2009年2月4日原则通过了“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充分强调了装备制造业在振兴我国经济中的战略地位。由于装备制造业直接向其它产业提供技术手段和设备,产业关联度高,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整个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和质量。根据国家技术前瞻研究组的研究表明,对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起重要作用的前20项技术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目前我国装备工业的产品种类居世界第1位,产品的数量规模居世界第1位,有近一百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价值规模居世界第4位。然而,装备制造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技术水平落后世界领先水平也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依附于国外企业的组装产品比重大,工业增加值率远低于美国、日本和德国,而且呈逐年降低趋势。与此对应的是,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装备已形成进口依赖的局面,而且越是重要、高档、技术附加值越高的装备,进口越多,自给率越低。据统计,我国的装备制造中,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9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制造设备、纺织机械、高档数控机床及胶印设备等的70%为进口产品,形成了所谓“中国身子外国心”的现象。因此,振兴装备制造业、成为装备制造业强国的根本在于技术的自主创新。“装备制造业是大国的立国之本,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必须从以模仿为主向自主研发转变”。
以往的研究中,将研发投入不足、进口依赖程度高、企业创新意识与机制不完善等看作造成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落后的原因。笔者认为,这些仅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后果,因此需要进一步地从宏微观的角度寻找造成以上这些现象的深层次因素。主流经济学已经肯定了FDI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FDI是落后国家缩小差距、实现追赶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且这种共识也被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快速成长国家的发展案例所支持。但是,跨国投资也可能造成本地企业过度依赖引进现成技术,失去自主研发的动力,或者外资企业可能凭借品牌、技术、资本等优势,在东道国市场获得垄断地位,从而抑制本地企业的研发活动。在FDI与东道国企业自主创新之间关系的争论中,主要有“抑制论”、“促进论”和“双刃剑论”三种观点,这是由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特征和发展阶段不同,FDI对东道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从已有的文献看,在FDI促进还是抑制东道国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争论中,大多数学者只是基于某种直观的判断,而且现有的国内研究很少关注FDI的产业特点。胡祖六(2004)认为,FDI是否对东道国企业产生技术外溢,难以直接观测,需要用较好的统计技术与微观(行业或企业层面)数据样本才能分辨估计。在此背景下,探讨FDI在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中的作用显然是必要的。
二、中国装备制造业中的FDI概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装备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利润丰厚,吸引跨国公司大举进军该行业。表1用行业偏向指数反映了FDI的行业倾向程度。
行 业 | 外商实投资本(亿元) | 行业投资比重(%) | 外商投资行业比重(%) | 偏向系数 |
金属制品业 | 1423.1 | 2.76 | 3.33 | 1.21 |
通用机械制造业 | 2246.95 | 5.67 | 5.27 | 0.93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1300.64 | 3.61 | 3.05 | 0.84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4066.9 | 8.40 | 9.53 | 1.13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3190.23 | 6.61 | 7.48 | 1.13 |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 9636.65 | 10.16 | 22.58 | 2.22 |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948.59 | 1.35 | 2.22 | 1.64 |
三、FDI对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影响的实证检验
1、变量的选取与度量
近些年来,学者们对于技术创新的效果评价日趋完善,度量的层次由单一的水平层面度量拓展到效率层面度量,度量的角度也从产出的角度拓展到投入的角度和结合主观打分的综合视角。本文中涉及自主创新有两个层面的被解释变量,其一是创新投入,其二是创新产出,而且前者对后者存在一定的决定关系。因此,在实证检验中本文需要解决三类变量的测度:
(1)创新投入
参考Mariano(2005)关于创新投入的界定,本文以R&D强度来对创新投入进行度量,即以R&D经费支出与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来衡量创新投入。另外,由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对R&D经费支出的统计是从2003年才开始的,所以本文以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替代R&D经费支出。
(2)创新产出
对于创新产出的度量,本文参考了传统的度量创新的指标,以专利申请数目和新产品产值来确定。这是因为,专利申请数量在对创新能力的测试方面具有明显的集中性优势,因为专利可以明确说明一个产业的前沿技术水平。有关研究中选择了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作为衡量创新产出的另一指标,但本文认为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受到市场需求、企业的营销能力以及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并不能准确反映一个产业的创新产出水平,而新产品产值则是创新投入的直接结果,更能代表创新的产出状况。
(3)FDI的行业进入程度
对于用什么变量来确切反映FDI的行业进入程度在学术界存在一定的争论。一般而言,“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外资企业的资产”、“外资企业的雇员”、“外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分别占行业的同类指标的比例是普遍被采用的变量(Caves, 1974;Globemian,1979;Blomstrom,1983;Kokko,1994;Aitken, Harrison,1999;陈涛涛,2003)。由于中国政策条件的限制,在华的外资企业的雇员都相对较少,因此用外资企业的雇员比例来衡量外资企业的参与度并不十分恰当(陈涛涛,2004)。考虑到内资企业在实际资产的统计上可能存在的偏差,而且外资企业的市场行为主要表现为产品销售,因此以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销售收入的比重来衡量其进入行业的程度更为合适,它反映了外商投资企业在各个行业的影响程度,表达公式为:
FDI的参与度=
为了便于下面的实证分析,根据以上对变量的说明,进一步定义各变量,将创新投入用X1表示,创新产出中的专利申请数目和新产品产值分别用X2和X3表示,FDI的行业进入程度则用Y表示。
2、数据来源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发现有关我国装备制造业与产业创新数据的收集很难,可以利用的权威时间序列数据只有《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年鉴》。本文用1996~2007年间的中国宏观数据进行检验,但是由于目前所能找到的《中国工业统计年鉴》缺失1999年的统计年鉴,因此本文选择了《中国统计年鉴》来收集装备制造业基本情况的数据,科技方面的数据则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在统计口径方面,《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全行业数据的统计口径为“大中型工业企业”,三资企业为“大中型工业企业(三资)”。《中国统计年鉴》中全行业数据的统计口径是“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三资企业是“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尽管两个统计年鉴中对应的数据统计口径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并不影响分析结果,因为对于行业特征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本文是将其作为解释变量,用来表征行业环境;而对于行业的创新活动的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本文是将其作为被解释变量,用以度量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这七个装备制造业行业主要是由大中型企业构成,因为两个年鉴都缺少全部制造企业的相应数据。但是,大中型企业在我国全部装备制造企业中,无论是产值、利税,还是从业人数都占有绝对多数,因此,这些数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一特点在技术创新活动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1996-2007年间,大中型企业在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按买方)中所占比重一直在55%左右,而小企业仅占28%左右。所以用大中型企业的相关数据足以反映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的一般情况。
3、实证结果
由于FDI的参与度、R&D投入、专利数量和新产品产值都是时间序列,所以为了测度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本文首先对装备制造业的七个行业的FDI的参与度、R&D投入、专利数量和新产品产值计算其平均值,然后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分析如表2:
Y | X1 | X2 | X3 | |
Y | 1.0000 | 0.0707 | 0.4557 | 0.4291 |
X1 | 0.0707 | 1.0000 | 0.5643 | 0.6580 |
X2 | 0.4557 | 0.5643 | 1.0000 | 0.8331 |
X3 | 0.4291 | 0.6580 | 0.8331 | 1.0000 |
从表2结果可以看出,外资进入市场程度的变量Y与创新投入X1的相关系数仅为0.0707,说明外资并购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投入几乎没有影响,并未出现我国企业在被并购前所期望的结果,即外资的进入将增加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投入。另外,Y与创新产出X2、X3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557和0.4291,说明外资的进入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创新产出影响也不大。
四、实证结果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FDI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影响虽为正但均不显著,尤其对创新投入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这说明跨国公司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并购产生一定的技术外溢效应,但技术内敛效应同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资企业的内生性增长。下面探讨出现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
(一)FDI对创新产出的溢出效应不显著
1.FDI在产业转移中带来的先进技术有限
装备制造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也是持有FDI的进入将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观点的学者着重强调的一个原因。但从现实来看,FDI大量存在向我国装备制造业转移价值链低端的现象,中方参与生产的只是价值链中技术含量低、适合大规模组装的部分。占据中国无线通讯60%以上市场份额、生产基地设在天津的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其产品的核心部分(集成电路板)和主要部件来自母公司和其他海外生产基地,占全部利润的95%,中方负责完成最后的装配,只有5%的利润,显然这种技术、知识密集型和高利润型产业在我国却变成了劳动密集型和低利润型。如果仅从产业的角度看,这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但从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看,技术含量是低的,所以需要分析我国在价值链中所处的环节,否则就会产生所谓的高技术泡沫。表3反映了我国装备制造业中外商投资技术含量的高低。表中的数值反映的是外商投资企业相对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相对水平,数值大于1,说明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比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高,否则较低。
行 业 | 相对新产品比重 | 相对劳动生产率 | 相对人均固定资产 |
金属制品业 | 0.69 | 1.59 | 1.59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00 | 2.13 | 2.13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0.74 | 1.53 | 1.53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1.46 | 2.60 | 2.16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0.72 | 1.12 | 1.18 |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 0.83 | 1.19 | 1.11 |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0.00 | 1.51 | 1.05 |
表3表明,外商投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固定资产水平高于国内企业,反映出外商投资企业具有明显的技术和资本优势。但新产品产值的比重这一指标,除了通用设备制造业与国内企业相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略高于国内企业之外,其他五个行业均小于1,这说明外资转移到我国的技术绝大多数相对成熟,也反映出外商投资于我国装备制造业,并没有把我国作为一个产品创新基地。因而,FDI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的升级作用有限。
2、FDI的技术外溢效应不明显
即使FDI有利于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但这种作用是外在的,是把别人的技术加到了自己的产品上。虽然从总体上看技术水平提高了,但不是国内企业自己创造的,并不能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表4显示了我国装备制造业中外商投资比重与人均固定资产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性。
相对劳动生产率 | 相对人均固定资产比重 | |
外商投资比重 | -0.3016 (0.070) | -0.2336 (0.164) |
劳动生产率 | 人均固定资产比重 | |
外商投资比重 | -0.4127 (0.11) | -0.2557 (0.127) |
从表4中看出,外商投资比重与劳动生产率、人均固定资产规模的相关性很弱。可以说,外资产业转移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人均固定资产水平的提高,作用并不明显。也就是说,外资产业转移不足以导致我国装备制造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差距的缩小。
(二)FDI对创新投入的抑制效应
由实证结果可知,FDI对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投入的影响虽为正但微乎其微,这与其在中国较高的市场参与度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表5显示了各行业中外资的R&D强度,从2000年到2007年均不超过2%,远低于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企业的4%~10%。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04年以后这一数值不升反降,各行业的R&D强度均未达到1%,说明外资进入我国装备行业更多地关注于市场的占有,而对该行业的自主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遏制的态势。
行业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金属制品业 | 0.0019 | 0.0029 | 0.0030 | 0.0031 | 0.0049 | 0.0021 | 0.0019 | 0.0023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0.0149 | 0.0101 | 0.0119 | 0.0105 | 0.0171 | 0.0060 | 0.0083 | 0.0091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0.0084 | 0.0078 | 0.0059 | 0.0087 | 0.0178 | 0.0054 | 0.0057 | 0.0081 |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0.0149 | 0.0126 | 0.0134 | 0.0106 | 0.0132 | 0.0094 | 0.0084 | 0.0093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 0.0106 | 0.0094 | 0.0085 | 0.0094 | 0.0151 | 0.0057 | 0.0062 | 0.0064 |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 0.0115 | 0.0117 | 0.0121 | 0.0122 | 0.0121 | 0.0061 | 0.0066 | 0.0064 |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 0.0053 | 0.0039 | 0.0051 | 0.0037 | 0.0103 | 0.0030 | 0.0024 | 0.0040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
登记户数(个) | 142754 | 141668 | 146515 | 159789 | 170654 | 179949 | 187458 | 189030 |
注册资本(亿美元) | 289030 | 303250 | 3393.40 | 3850.77 | 4556 | 5117 | 5924 | 6749 |
外方资本(亿美元) | 198651 | 214931 | 2482.96 | 2894.48 | 3523 | 4031 | 4681 | 5368 |
外方股权比重(%) | 68.73 | 70.88 | 73.17 | 75.17 | 77.33 | 78.78 | 79.02 | 79.54 |
上一条:制造业自动化的发展现况